>>>巴纳姆效应<<<
往往我们在看星座分析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把分析的词语和句子套在自己的思想里,久而久之的就真的认为星座分析说的太准了。那些词语是不是换在谁身上都适配呢?
早在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就通过试验发现了一种现象: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且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这种现象被称作“巴纳姆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很多人笃信星座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刚好和对应星座最鲜明的特点能够吻合。
这种吻合不一定是巧合,但也通常不是星座精准地预见了你的人格,而是“罗森塔尔效应”在作怪。
罗森塔尔也是个心理学家,有一天他去了一所小学,给小学的学生做了许多测验,然后用非常赞许的口吻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份“最具潜力”的学生的名单,并要求他们严格保密。
8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回访了学校,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在成绩、社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但其实,这个名单上的学生是他随机抽的,根本不是什么“最具潜力”的学生。
有一个朋友,小学的时候发现自己自己是射手座,就莫名很相信那些星座性格和运程的说法,感觉自己活脱脱就是个标准的射手座。
直到高中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星座是按公历来划分的,在发现他其实是摩羯座的瞬间,便再也不相信星座了。
归根结底,与其说是星座预测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倒不如说是星座指导了你去做哪一种人。